老股民的炒股日记
记录分享炒股历程

2008年中国四万亿计划是谁主导的?

先说说四万亿的恶:

1 让一些本来就要破产清盘的落后并且长期亏损的产业,如钢铁,纺织,有色金属铝等行业起死回升, 又活了起来. 虽然08年的时候它们都是应当破产的, 特别是国企应当是解散工人的, 应当是去社会中参与竞争的. 然而祖国的四万让大批落后产能持续了近10年. 然后这10年中,全社会的财富养着里面的工人, 更重的是里面的领导.

2 传统行业的房地产疯狂飙升. 可以试问一下, 任何一个村庄, 集全村之力和知识,并且给他们很多钱. 哪怕只上过小学,或者初中. 他们绝对在半年内可以建一栋楼.  就算自制工具,只要有钢铁和水泥就行. 而如何是让他们建设一个制造业里普通的模具厂, 或者说电路板企业. 他们可能用10年,甚至20年都建造不起来. 可知道那个时候,全球发达国家,有远见的国家都是在08年不破不立的时候, 淘汰了传统落后产业, 研发投入的新型技术行业. 像苹果,像芯片,像高通. 而我们中国却在房地产行业大有可为.

3 政府人员增加,福利增加! 同时各级别获利巨大! 可以说,四万亿至少有5分之一落入了少数人的口袋中. 他们这些钱是用来慢慢花的, 不可能会放入社会投资, 他们自己也不会去创业 不可能会增加社会流通. 只会慢慢花. 或者稳定获利,拿租金,拿利息. 让他们的后代花几辈子的. 他们可以生活的非常富裕无忧.  因为政府官员的财产公示永远推行不开来!!

那么四万亿计划是谁主导的? 其实也不是具体有某个人来背锅,是一群人研究出来的. 主要是那时的格局小了. 希望天佑中华吧!

下面是转载的网络观点,自行领悟.

温相十年,一向爱惜羽毛,而民间声誉最低却在离任之时。
为什么?
因为温其人,善谋“心”,而不善谋“局”。
温相声望最高的时候,一般是天灾人祸时刻,非典,08雪灾,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动车事故,每逢遭遇厄难,温相总能在人们期盼的目光中站出来,以身先士卒的行动,或是真挚动人的演说,凝聚民心。这个时候,作为一个政治领袖,温是合格的。
即使放在一个民选社会,温应该也会是大受追捧的那一类明星。他的谦和有礼,谈吐文采,理想主义的情怀,追求公平公正的政策方向,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都应该得到大众的支持。
温任内,政绩主要有四点:
1,废除农业税
2,新劳动法
3,城乡社保医疗体系的建立
4,天津滨海新区、振兴东北、中部崛起
政治就是分蛋糕,这四项政绩,一个对农民,一个对工人,一个对弱势社群,一个对贫困地区,可以说,温是建国以来对底层民生事务关注最多的领导人。
作为三朝元老,中班主任升上来的大管家,温对“人心”的洞察是宗师级别的。朱相退位之后,利益阶层愿意共同拥戴温来接位,看中的就是他的这方面能力。

与温相比,朱相无疑更善谋“局”。
温相任内的经济奇迹,其实和温没有什么关系,即使他什么也不做,这些成就也会自然而然的取得。因为那个潘多拉的魔法盒,早在朱相任内就已经被打开。没有朱一手推动的入世,就不会有后来的出口高成长,也就不会有“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的成绩,没有朱一手推动的固投拉动投资模式和房地产制度改革,就不会有后来汹涌的城市化浪潮和重工业大发展,也就不会有“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的成就。
可以说,在这二十年的经济大棋局里,温虽是捧杯者,朱才是真正谋篇布局的棋手。“朱”规“温”随,一切早已定局。在这经济高成长的奇迹里,利益阶层对温的期待,不在经济,而在稳定——你只要把好方向盘,不要被“贫富差距拉大”的复杂地形导致列车倾覆就功德圆满了。
于是温,见招拆招,不知不觉就到了2008。如果不是四万亿,温的退役绝对是完美的。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

2008年的经济危机,对全世界的杀伤力,仅次于1929年的大萧条。这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有多大呢?
我们看下面这个PMI数据图:

四万亿计划是谁主导的

近几年工业党们唉声叹气,大有快活不下去的感觉,然而PMI也不过是徘徊在49上下而已。(50以上代表扩张,以下代表萎缩)。而在2008年,这个数据曾经一度跳水到38左右。如果当作一副中国经济的心电图来看,这一年显然是心脏病突发,面临着一命呜呼的危机。
最着急的当然是利益集团,万一经济崩溃,城市里大量工厂倒闭,失业潮袭来,后果自然是不堪设想。面对这一切,经济刺激政策的出台有没有问题?
当然没有问题,在危机关头,所有发达国家都出台了宽松的财政政策,“维稳”是一致的选择。
问题在于,“维稳”的目的,在于减缓痛楚,为找到“新出路”提供时间缓冲。经济危机的本质,在于新技术带来的经济繁荣过后,需求饱和与产能扩张的认知矛盾,最后造成的产能过剩与价格崩溃。解决之道,只能是通过削减旧产能,开发新技术需求来实现。
在金融风暴中心的美国,雷曼银行、通用汽车、克莱斯勒汽车、桑恩伯格房贷公司等数百家企业被破产重整,旧产能得到有效化解,人才转而流向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市场化的高效金融制度也使得信贷资金流入了高利润的新兴产业,通过新经济的带动很快就走出了经济危机。

而在中国,善谋“人心”的温相,并未能察觉到“局势”的变化。
他在局中,看到了利益阶层的惶恐,看到了失业者的愤怒,看到了整个社会的绝望,作为回应,他以最大力度使出了经济刺激的标准动作。事实上,如果在十年前,或者五年前,遭遇这样的外部经济冲击,“四万亿”,甚至“八万亿”都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那个阶段,正处于城市化发展初期的中国,需要这样的产能,来满足日益紧缺的住房和基建需求。
但是时移势易,2008年的中国,经过多年的人民币升值之后,旧经济的发展已经触摸到了天花板。很遗憾的是,这个局面,温并未能察觉,他的目光被“人心”束缚了,而落后的金融和权力制度又进一步放大了这种后果。
首先,这笔据说最终高达十万亿的贷款,主要通过四大国有银行来发出,并通过利益关系定向流入了各大国企的口袋里,引发了“国进民退”的后果。
其次,配套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绝大部分都是钢铁、船舶、纺织、有色金属、轻工等旧产业。首当其冲的钢铁,2007年产量为4.8亿吨,已经是世界第一,计划推行三年之后,2012年这个数字飙升到7.1亿吨,近乎全球一半。
到温离任之时,所有这些在四万亿计划中受益的旧产业,都成了严重产能过剩的行业。这些痼疾积累到今天,就成了僵尸病,连年亏损,半死不活,吞噬着整个社会的财富。
可以说,我们今天经济生活中的主要问题,都是在为那一次的狂欢买单。危机貌似暂时解决,其实只是推后,并且大大被强化,需要动用更大的社会成本去解决。

但是,这个锅,都背在温的身上,显然也是不公平的。
第一,四万亿推出来的时候,所有的利益集团都满心欢喜,大众们几乎是齐声鼓掌。陷在几乎是经济崩溃的大恐慌中,没有人能够冷静,如果温在这个时候不作为,或者力度稍弱,那么全社会的口水注定要将温相淹没,万一引起社会动乱,只怕温的相位也将不保。可以说,这一政策的推出,是整个社会,整个统治层的共识,是利益阶层在裹挟着温前行。
第二,我们这个近乎中世纪风格的权力制度,决定了资源配置的低效率。这个制度的利益集团是如此强大,以至于钱一旦放出,根本就无法管控,各种荒腔走板,光怪陆离就成了常态。四万亿之后的中国,整个社会都产生了一种幻觉,似乎金融危机已经远去,权力阶层更是大获渔利,沉浸在一种今朝有酒今朝醉,夜夜笙歌醉风流的盛世氛围之中,而底层民众,则开始了反思,批评之声愈盛。
这种结果,显然不是温在决策之时所乐于看到的,作为一个有道德洁癖、看重历史地位评价的知识分子,温想必是痛苦的。而这个烂摊子,也只能留给下一任的李博士了

赞(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