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加密市场这几年已经够离谱了?错!离谱没有最离谱,只有更离谱。最近,胡桃资本和CoinUp的“CP代币储备神话”,简直把港股、Web3和空气币的荒诞剧玩到了新高度:编剧脑洞裂开,演员演技尴尬,吃瓜群众进场买票,结果一场收割大戏刚刚拉开帷幕。
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
你见过哪家上市公司,把“控股股东随手捐点币”包装成“港股合规加密第一股”?胡桃资本的PR团队真的把“自愿性公告”玩成了“神作”——公告里每一个字都写得比做阅读理解还绕:“无对价捐赠”“无形资产列报”“储备金保留”“可能适时套现”……感觉像是小学作文里的“要点全写了,逻辑全靠补”。
最骚的是,那句“CP token is primarily used and traded within CoinUp”直接把所有梦幻泡影打回原形。币只能在CoinUp玩,换个平台直接打回原形。你在公告里躲避风险词,媒体二次传播倒是敢吹:“战略储备”“合规上币”“Web3大航海”——这包装水平,币圈黄牛看了都想拜师。
CoinUp:提款机的尽头是提款机的爹
要说CoinUp,韭菜们的“提款梦魇”,真不怕被骂出圈。Trustpilot 2.2分,差评骂到上热搜:只要赚钱就封号,账户里钱就是平台的,提现等于中彩票。ScamAdviser直接判死刑:“低信任,别碰。”你以为只有小白会被骗?去查查CoinGecko的数据透明度、网络安全评分,那是真敢写,评分直奔负数,给平台评了个“空气成分超标”。黑话一句话总结:“能在CoinUp顺利提款的,都是平台自家人。”
更绝的是,香港SFC官网名单里根本没有CoinUp的影子,连排队都懒得排。什么“合规”?合规在这家平台就是段子。
受赠=战略?市值管理鬼才,港股玩出新高度
如果你觉得“捐赠币+公告”只是加密圈的小聪明,那你低估了港股的想象力。胡桃资本这套操作,活脱脱“市值管理的天花板”——大股东送币,公司顺水推舟做会计魔法,媒体和KOL再帮你脑补出一个合规新时代。投资人一看,“港股上市公司都储备代币了,我再不上车我傻!”结果刚上车,公告里那句“可能适时套现”已经把后门留好:行情好,砸盘跑人,最后谁当接盘侠,自己心里没点数?
半年前就搞过一次同款“捐赠入账”,故事懒得重写,玩法都懒得换皮,这不是创新,这是复读机!
BNB的合规财库,胡桃资本只能梦里对照
对比一下真正的国际范例,BNB、ETF打脸都不用太用力。Rex Shares拿BNB递交ETF,直接SEC审核、托管人披露、风险细则公开,链上链下双保险,机构愿意配仓。人家是用“法律和监管”玩DeFi,不是靠公告和自嗨堆词儿。胡桃资本这边,靠KOL吹牛,靠公告打哑谜,和国际主流差了几百个币安。
空壳公司+空气平台=韭菜收割新时代
把港股、CoinUp和CP凑一起,就是新一代“加密空壳收割机”。看看胡桃资本半年报:主营收入能养活公司都难,费用亏损比脸还厚。所有“虚拟资产、创新转型”,全是壳公司的老梗。今天平台币,明天换个热词讲个新故事,割的还是眼睛不够亮的新韭菜。
媒体自媒体一拥而上,社群开会KOL带节奏,所有解读全靠脑补。你要是只看标题不看公告,分分钟就会被“港股合规+Web3先锋”的情绪洗脑,掏出真金白银买单。
会计游戏玩到飞起,风控治理全无踪
真以为“无形资产”三个字有啥用?公司账上能装但不能用,除了财报好看点,其余全靠编。没有锁仓、没有托管、没有独董意见,没有第三方审计,没有处置规则,治理靠嘴,风险靠蒙。换句话说,就是“谁信谁上当,谁买谁接盘”。
正常战略财库最起码得有的流程——公司授权、风控额度、流动性披露、托管与估值——这里全是空气,合规标准甚至低于“家族小金库”。
割韭菜的终极玩法:一切都是信息差
让人最绝望的,其实不是公告造假,而是资本市场上每一轮新故事,都是靠二级传播和信息差把最懒的逻辑包装成“必然趋势”。投资人一旦信了营销号的“牛市奇迹”,就注定成了大戏里的背景板。别人收割,你买单,收割机没停过。
结尾送你一碗清醒汤:
币圈有句话:故事听多了,脑子都会进水。不要以为换个包装、贴个“港股上市公司”标签,割起韭菜就变得温柔了。割得更狠,收割更无情,只不过你还觉得自己在参与“历史时刻”。韭菜地里没有新鲜事,只有新套路。
记住,割韭菜从不会停,只会升级。下一次看到“首个XX代币财库上市公司”,先把钱包捂住,公告读完,查查平台,再问自己一句:这回,是不是又到我做主角了?
别做梦了,币圈舞台上,从来就不缺群众演员。缺的,是第一个醒来的观众。
– End –
生而为人,务必善良!
—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