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股民的炒股日记
记录分享炒股历程

胡桃资本、CoinUp的上市闹剧,一场虚构的“加密里程碑”

最近,加密圈被一条“港股上市公司胡桃资本成为首个储备CP代币的上市公司”新闻刷屏。许多自媒体、社群和二级传播者把这条消息渲染成传统金融与加密世界融合的“里程碑时刻”,乍看之下,仿佛资本市场真的迎来了合规加密资产的大航海时代。

可惜,当我们把所有信息翻出来细读,结合财报、公告、监管名单、平台口碑以及国际主流的加密财库做法去对比,这桩所谓的“里程碑”事件,却成了一场营销自嗨与信息错位的经典案例。

公告文本:字斟句酌,营销外延全靠脑补

先看胡桃资本8月31日的公告,通篇都极度克制,没有一句“战略财库配置”、没有“合规上币”、没有“生态落地”,而是强调“控股股东无对价捐赠CP代币”,公司不会确认收入,将其作为无形资产列报,并且写明“主要在CoinUp流通和交易”。这意味着什么?首先,公司根本没有掏钱,没有任何董事会战略、财库额度、风险敞口的正式决议,只是股东把币“白送”到账,列个无形资产。其次,CP并不是主流流通的数字资产,只能在CoinUp内部流通,平台风险与流动性高度集中。

更荒唐的是,胡桃资本早在5月30日就用过同样的“自愿性公告+受赠入账”模式。也就是说,这根本不是一次合规创新,只是复用的会计叙事。

然而,等消息到了二级市场、媒体和KOL嘴里,一下就变成“港股合规财库”“加密战略里程碑”“生态资金正式落地”等热词,典型的信息外延过度,给不明真相的投资者画了大饼。

CoinUp本身的风险:无牌照、口碑崩塌、用户维权难

更值得警惕的是,整个叙事链条最脆弱的地方正是CoinUp平台本身。你随便查一查香港证监会SFC官网,无论是已发牌名单还是申请人名单,都找不到CoinUp的名字。它和OKX、HashKey、OSL等合规持牌交易所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第三方口碑更是惨不忍睹。Trustpilot只有2.2分,大量用户反馈提现失败、账户被无故冻结、甚至被强行索要“解冻费”,与FOMO宣传的安全形象完全背道而驰。ScamAdviser直接给出“低信任”结论,社区和维权平台的投诉内容几乎都集中在平台风控混乱、数据缺乏透明度等痛点。

CoinGecko的交易所数据档案中,CoinUp的信任分只有4/10,安全分为0,多项关键透明度与数据质量指标都很低。你要知道,把所谓的“上市公司财库”全部压在这样一个高争议平台,万一平台自身出问题,胡桃资本账面上的那点“储备”转眼就会灰飞烟灭。

对比:真正的“战略储备”长啥样?看看BNB和ETF

那么,什么才是国际主流、监管认可的“加密战略储备”模式?最典型的就是Binance发行的BNB,以及最近Rex Shares递交的BNB质押型ETF。后者已经向美国SEC递交申请,所有基金结构、托管人、收益分配、风控机制、第三方审计等信息全部公开。BNB本身流通在全球多家合规交易所,具备多地流动性和链上透明度,托管合规、治理清晰、风险披露完整,这才叫“财库”——而且是经得起监管和机构投资者检验的财库。

无论是BNB的金库,还是Rex Shares的ETF,这些产品都有严格的董事会决议、合规托管商、定期审计与业绩披露,有独立董事意见、完整的入账估值、风险分级等基本流程。最关键的是,财库资产要能够在多地流通、便于价格发现,不能只依赖某一个风险平台。

胡桃资本的空壳“储备”:本质上是财技包装

%title插图%num

再来看看胡桃资本自身的基本面,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收入不到90万港元,毛利只有53万港元,却花掉1766万港元,净亏损2670万港元,同比去年继续大幅下滑。公司主营业务近乎停滞,连官网、公开信息都把自己定位成“控股投资公司”,实际运作更像空壳。

如果你关注过港股壳资源的运作模式,就会知道,这类公司常常用“虚拟资产”“投资转型”包装新故事,本质是为了拉高市值、寻找资产注入或未来重组的炒作空间。胡桃资本这次“受赠代币”,与其说是创新,不如说是财技炒作,背后依然是空壳公司的自救游戏。

风险教育:别让二次传播的幻象迷了眼

回到本质,投资者要警惕的不是某家上市公司突然“储备”了什么代币,而是这些所谓“创新”背后的监管与治理空白。如果连最基本的信息披露、托管安全、流动性可验证都没有,就算印上上市公司的Logo,本质依然是“魔法换壳”

合规不是喊出来的,战略也不是写公告凑字数能实现的。割韭菜的故事永远不会落幕,只会升级成大型幻术。今天首个CP储备,明天首个元宇宙财库,后天首个AI金库,剧本一直在循环,演员换了一茬又一茬,观众永远有新鲜的。别让自己永远是那颗台下挥舞的小葱。

看懂了吗?别让人家玩公告和营销号的组合拳,你就跟着掏钱冲进去。港股和币圈从不缺段子,只缺警觉的你。

电报群二维码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