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定位专业院线级奢护的111SKIN在官方公众号高调发布新品预告——“4周外泌体紧颜回春计划”,宣称以“微针+外泌体”护理流程为灵感,启动肌肤“再生模式”。然而,这场看似科技感十足的营销背后,却暗藏多重合规风险与市场争议,让这个源自伦敦哈里街111号诊所的高端品牌陷入舆论漩涡。
微针与外泌体:游走在监管边缘的“伪创新”
根据国家药监局及广州市监局明确规定,宣称“微晶”或“微针”的产品若通过扎入皮肤实现效果,已超出化妆品定义范畴。而111SKIN新品广告中“微针”的表述,恰踩中这一红线。
值得警惕的是其“益生元外泌体”的宣称——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指出,目前《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未收录“外泌体”,相关宣传属无规可依的违规行为。广东药监更直接通过公众号揭露:所谓“植物外泌体”多为植物提取物或动物来源原料的包装,本质是偷换概念的虚假宣传。
伦理学家特纳的批评更一针见血:“外泌体宣传往往是营销炒作混着剪贴的科学主张,让公众难以获得有意义的讨论。”
事实上,这并非111SKIN首次触碰监管边界。
2025年7月17日,111SKIN通过微博账号“英国111SKIN”宣传“冰凝面膜”可以消肿、祛肿。
根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的明文规定,化妆品是指“以涂擦、喷洒或者其他类似方法,施用于皮肤、毛发、指甲、口唇等人体表面,以清洁、保护、美化、修饰为目的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化妆品一旦超出了这个范围,宣称具有医疗作用,就踏入了药品的领域。
而“消肿”、“祛肿”属于医疗作用。它意味着对机体生理功能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干预和影响,旨在缓解或消除一种生理状态或症状。这是药品才被允许宣称的疗效。因此,任何化妆品,无论它来自哪个国家、定价多么奢华,只要在广告、网页或包装上明示或暗示“消肿”、“祛肿”功效,就已经构成了违法宣传。这与你产品里实际添加了什么成分、消费者用了感觉是否有效,完全没有关系。
高奢定位背后的“专业背书”与渠道玄机
111SKIN的“底气”源于创始人Dr. Yannis Alexandrides的整形外科背景——这位活跃在欧美面部重建研究一线的医生,为品牌注入专业光环。而其垂直渠道建设更堪称精准:从入驻四季酒店、文华东方酒店水疗中心,到与SKP多品牌集合店合作、上海嘉里中心首店开业,乃至通过Ushopal重整天猫国际店,111SKIN始终紧扣高端用户圈层。
但高奢定价亦显“离谱”:黑钻系列面霜50毫升售价6110元,远超国际大牌;天猫旗舰店粉丝仅10.6万,热销款眼膜、面膜销量不过5000,与其宣称的“奢华护理方式”小众代名词形成微妙反差。
值得玩味的是,尽管创始人Yannis医生头顶“好莱坞名流御用顾问”等众多光环,但其个人形象——包括眼角的皱纹——却与品牌追求的“回春”效果有较大出入。当然,这或许可被视为专业资历的另一种真实写照。
外泌体热潮:科学探索还是营销泡沫?
尽管外泌体作为再生医学热点存在理论潜力——其30~200nm囊泡含蛋白质、DNA、RNA等活性物质,但常温易降解的特性使其难以稳定应用于化妆品。
Market.us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外泌体护肤市场规模仅2.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9.3%的“前景”背后,更多是市场对概念的追捧。
111SKIN的争议,本质是高端护肤品牌在创新与合规间的失衡。当“微针”“外泌体”成为营销话术,当专业背书沦为信任工具,消费者需要警惕的不仅是虚假宣传,更是整个行业对科学边界的模糊处理。
然而必须承认,即便外泌体仍是各方追逐的热点,但化妆品想为其宣传找到合法出路,恐怕很难。
清扬君点评:
这场争议,或许该成为高端护肤品牌的“清醒剂”——在追逐风口时,先守住合规底线,再谈科技创新。否则,再华丽的“紧颜回春计划”,终将沦为一场空。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111SKIN已在截稿前下架了引发争议的推文,但其过往的大量宣传素材中,仍存在多处涉嫌违规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