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盘圈比较火热的就是去中心化的项目。去中心化(DeFi)的资金盘,其实也不难理解,,本质就是借了“去中心化”的壳,把“融资分钱”这事挪到链上干。跟传统资金盘比,差别就像钱放橡木方兜里和钱放个透明盒子里。
传统资金盘是所有钱都打给项目方,分不分、怎么分全看操盘人的心情,想卷钱跑路?橡木方手指一动就能把钱转走,你连拦的机会都没有,操控性强。 去中心化(DeFi)稍微文明点的地方是,钱的分配规则是写在链上的代码里,只要项目方还没撕破脸收割,你想把自己的钱提出来,不用求着项目方同意,代码自己就会执行。
很多散户听着就拍手叫好,因为有了跟项目方“博弈”的空间,其实这博弈就是个幌子。真以为你能跟橡木方掰手腕?橡木方手里攥着俩底牌:系统源码是他们写的,想改规则随时能改。市面上绝大部分筹码也在他们手里,相当于一个庄家对着一群散户开赌局。你所谓的 “胜算”,本质就是赌在庄家彻底掀桌子前,你能先捞点钱跑。
可问题就出在这:面对盘子里越滚越多的数字,真能按住贪心及时收手的人,能有几个?最后大多是看着数字流口水,等反应过来时,盘子早空了。
今天聊一聊“ARK方舟之境”这个去中心化(DeFi)项目。ARK一上线就非常火热,也算是今年以来包装比较很优质的区块链盘,宣称结合去中心化金融(DeFi)与人工智能(AI),我们做一个深度解析,给大家扒一扒ARK的漏洞在哪里:
一、包装
橡木方宣称通过CertiK Skynet安全审计,审计结果得分88.76AA,表面看着很安全。这也是很多团队长给下面小白宣传的噱头,说是已经经过权威机构审核验证了,100%安全。

二、真的安全吗?
先不说CK审计可以花钱搞定,我们查下它的几个核心合约地址,看看有哪些猫腻。
1、先看LP合约:
0xCAaF3c41a40103a23Eeaa4BbA468AF3cF5b0e0D8
LP合约相当于“共享存钱罐+分红凭证机”。你想在去中心化平台(比如 Uniswap)用USDT换ARK,得有人先把这两种币放在一起当“交易储备”,LP合约就是管这个“储备池”的。你把USDT和ARK一起放进这个“存钱罐”,合约就给你发个“LP 代币”(相当于存钱证明),代表你占这个池子的份额。别人在这个池子交易时,会被收一点手续费,这些手续费会自动存回池子里。你啥时候想撤资,把LP代币还回去,合约就按你当初的份额,连本带赚的手续费一起还给你。简单说:LP 合约负责“存资产、记份额、分手续费”,是交易能做成的基础。
通过检测我们可以发现:


(1)检测显示:
owner 对 feeTo 地址的集中控制
address feeTo = IPancakeFactory(factory).feeTo();
合约依赖工厂合约的 feeTo 地址接收协议手续费,工厂所有者可以更改 feeTo,可能导致手续费被任意转移。
mint 和 burn 函数无显式访问控制
swap 函数允许调用任意 IPancakeCallee 合约
什么意思呢,说白了就是有三个风险,核心就是合约设计有漏洞,可能被人钻空子搞走钱、乱发代币,或者操纵交易。具体如下:
一是“owner 对 feeTo 地址的集中控制”
简单说:收手续费的钱包地址,被一个人(或少数人)牢牢控制,他想让谁收钱就让谁收。正常情况下,LP 池里的交易手续费(比如别人交易时扣的 0.3%)会存到一个固定地址(feeTo),最后分给 LP 持有者。但这里的 feeTo 地址是从 “工厂合约” 里读的,而工厂合约的 “老板”(owner)能随便改这个地址。
风险:老板可以偷偷把 feeTo 改成自己的钱包,本该分给大家的手续费,就全进了他口袋;甚至可以随时换地址,让手续费流向不明,最后大家一分钱分不到。
二是“mint 和 burn 函数无显式访问控制”
简单说:造 LP 代币(mint)和销毁 LP 代币(burn)的功能,谁都能调用,可能被人乱发代币或销毁你的份额。
mint 就像 “印 LP 代币”,本来只能在用户添加流动性时调用(你存了钱,才给你发对应份额的 LP 代币);
burn 就像 “回收 LP 代币”,本来只能在用户取出流动性时调用(你把 LP 代币还回去,才能拿回本金 + 收益)。
风险:如果没限制谁能调用这两个函数,坏人可以自己调用 mint,凭空造出大量 LP 代币,然后用这些假代币去换走池里的真资产,导致你手里的 LP 代币被稀释、不值钱;甚至可以调用 burn,直接销毁你手里的 LP 代币,让你取不出钱。
三是“swap 函数允许调用任意 IPancakeCallee 合约”
简单说:交易(swap)的时候,合约会主动对接一个 “外部合约”,但没限制这个外部合约是谁,可能被坏人用恶意合约骗钱。
正常情况下,swap(比如用 ARK 换 USDT)完成后,可能需要一个 “回调合约”(IPancakeCallee)做后续操作(比如自动存到 LP 池),但这个合约得是可信的。
风险:如果允许调用 “任意” IPancakeCallee 合约,坏人可以写一个恶意合约,在 swap 过程中搞 “偷袭”—— 比如趁交易还没完成,通过回调函数重复取走你的资产(重入攻击),或者篡改交易价格,让你用高价换低价,最后血本无归。
总体来说,这三个风险本质都是权限没管好、规则没设死,给了别有用心的人(比如合约老板、黑客)可乘之机,最终可能导致用户的资产被偷、被稀释,或者交易时被坑。
2、再看交互合约:
0xd9D1c7dCf7CB6181A61ed0E70F64fe7Ddd4B9495

交互合约:相当于“贴心服务员+流程代办”。直接跟LP合约打交道特别麻烦(得懂代码、填一堆参数),交互合约就是帮你简化操作的 “中间人”。你想 “用ARK换USDT”“把USDT和ARK放进LP池”,不用自己对接LP合约,直接告诉这个“服务员”就行。它会自动帮你走全流程,比如先授权合约用你的币,再调用LP合约完成存款/交易,最后把LP代币或兑换的币返给你,一步到位。还能帮你办 “组合业务”,比如 “先把ARK换成USDT,再把两种币一起存进LP池”,不用你分两次操作,省时间还省手续费。简单说:交互合约负责 “帮你跟其他合约沟通”,把复杂操作变简单,不用你懂技术也能正常用。
但是检测显示:交互合约未开源,什么意思?
代码未开源,就意味着你不知道它有没有偷偷加“后门”,比如在你转账时多扣手续费、把你的资产悄悄转到别人钱包,或者在调用LP合约时篡改数据(比如少给你LP代币);没人能审计它的安全性,就算有漏洞或恶意逻辑,用户也看不出来,只能等着被坑;项目方可以随时偷偷改代码(比如突然加个 “冻结用户资产” 的功能),你完全没防备。简单说,这就像你雇了个“跑腿的”,但他不告诉你要去哪、做什么,口袋里还可能藏着你的钱,风险全凭对方自觉,几乎等于把资产安全交给了陌生人。真正靠谱的项目,核心合约(尤其是交互合约)一定会开源,让所有人都能盯着代码挑错。
所以,你说ARK方舟还安全吗?
三、最后
时代在进步,技术在进步,资金盘的包装也在进步,普通人想撸盘还不被收割,你得成长的比操盘手更快。而最快的成长方式,就是独立思考、持续学习。
人性没变,骗子的底层套路也没变,不贪、不懒、不懂就撤,就是最好的防护。
皆妙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