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股民的炒股日记
记录分享炒股历程

15.聊“抄底”:抄双底者得天下

10月4日我在朋友圈说币圈大牛市进入尾声,几天后币圈开启了暴跌模式。比特币从10月7日走出12.6万高点之后跌到目前已来到9.5万区间,按照“道氏理论”分析,跌幅超过20%,已进入典型的技术性熊市。

有小伙伴按捺不住,问能抄底了吗?什么时候可以抄底?在我看来,牛市结束,时间要以月为单位,下跌才刚开始。有利好也是反弹,不是反转,耐心等待下一次牛市。今天聊一聊抄底的经验。

翻开中国王朝兴替史,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规律:第一个揭竿而起的往往成为炮灰,第二个强势跟进的也常常折戟沉沙,最终摘取胜利果实的,多是那个在双重洗牌后精准入场的“抄双底者”。

抄二底者得天下。但真实的现实中,复杂性远非一句投机之言所能概括。它背后隐藏的是关于时机选择、资源储备和认知维度的多重博弈。

一、历史的剧本

秦末大乱,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率先抄底暴秦。他们点燃了烽火,消耗了秦军主力,却因根基浅薄、战略短视迅速败亡。这是第一底,是旧秩序崩溃的情绪底。随后项羽挟巨鹿之威,以破釜沉舟之势,抄了旧六国反秦力量的底,整合了反秦势力,堪称趋势投资者。他力能扛鼎,分封诸侯,看似掌握了局面。但他抄的只是一个结构底,其内核仍是旧贵族式的分封,未能构建新的秩序。他的失败,在于只破不立。高祖刘邦,看似迟缓的入场者,在双底(陈吴耗尽秦力+项羽失尽人心)形成后,才真正发力。他先隐忍依附,吸纳了第一波起义的政治遗产(人心思定),又利用了项羽造成的权力真空和矛盾。他的成功,在于他抄的是“价值底”与“共识底”,在旧势力双重出清后,他提供了天下最能接受的新秩序:约法三章,休养生息。他买的,是经过两轮暴跌后,最具长期价值的核心资产。

同样的剧本在三国时期重演。董卓、袁绍等世族豪门是第一波抄底东汉的,他们凭借资源垄断试图掌控局势,却陷入了内耗(第一底,资源底)。随后曹操、刘备、孙权这些创业枭雄,抄了这些世族的底,凭借更高的组织度和执行力三分天下(第二底,效率底)。然而最终的赢家司马家族,却是在曹魏政权彻底消化了平世族、立寒门的改革红利,并耗死了蜀吴两个最强对手后,才轻松摘桃。他们抄的,是一个彻底出清的双重政治底:世家大族的威胁已被曹魏压制,外部对手已被时间消耗。他们无需创新,只需等待与整合。

唐朝李渊李世民父子取代隋的操作更为经典。隋末,翟让、李密的瓦岗军作为“游资”,猛烈冲击隋朝这个大盘,造成了恐慌性抛售和流动性枯竭(第一底,流动性底)。随后王世充、窦建德等地方军阀作为机构,抄了农民军的底,试图接管盘面(第二底,估值修复底)。

李唐则冷静地等到了双底确认:农民军已证明旧秩序可破,军阀混战又证明了新秩序未立。他们先是联农制军,借用农民军的势能,通过府兵化农为兵,完成对所有筹码的终极收集,实现了彻底的控盘。

无独有偶,元、清作为外部力量的入场,也是将“抄二底”的冷酷与精准展现到极致。蒙古先是联宋灭金,完成了对北方强权(金)的抄底;随后利用南宋在战后战略迷茫、地缘孤立的时机反手南下,完成了对南方(宋)的第二次抄底。清朝则精准地抓住了“明朝已亡”(第一底,政治底)与“闯王未稳”(第二底,情绪与军事底)这个转瞬即逝的窗口,以复仇之名,行入主之实。

共和国的诞生,也蕴含着类似的深层逻辑:北洋的军阀们抄了清朝的底,取缔了封建帝制(第一底),随后国民党北伐抄了军阀的底,实现了形式上的一统(第二底),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通过深刻的社会革命抄双底(北洋军阀的统治+国民党政府的失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最终完成社会再一次重构。

二、真实的底部

归纳的“历史双底”理论,其核心规律在于:第一底(先锋底),是旧秩序的挑战者(如农民起义、外部强权)率先发难,严重削弱甚至摧毁了原有统治结构,但自身因局限性(如流寇主义、组织松散、战略短视)而无法建立稳固的新秩序。第二底(收割底)更具实力的潜在竞争者(如旧体制内的军阀、贵族、官僚集团)乘虚而入,收拾了最初的挑战者,看似接近成功,但其路径依赖(如分封制、门阀政治)使其无法彻底革新,为社会所抛弃。

最终赢家总是在“双底”彻底形成、社会渴望新生的转折点介入。他们既能吸收前两者的力量,又能彻底否定其失败模式,从而构建一个全新的、更有生命力的系统。然而简单地迷信“第二底”也是危险的。历史的启示在“势”的转换,而非刻板的数字。

首先,“底”是事后确认的,而非当下预测的。 陈胜吴广起义时,无人知那是第一底,刘邦蛰伏汉中时也无人担保他必是最终赢家。每一个第二底的成功者,都经历了漫长的、充满不确定性的煎熬与等待。李渊在太原按兵不动,毛泽东在延安艰苦著述,都是在“等势”与“蓄势”。

其次,成功的“抄二底”本质是认知的降维打击。它不是在猜底,而是在旧体系的两次大出血后,识别出真正的“价值锚点”。项羽抄的是武力霸权的底,刘邦抄的是人心秩序的底。司马家抄的是政治格局稳态的底,李唐抄的是制度创新的底。散户在K线上猜底,巨头在格局上重构价值。

最大的风险还在于,“二底”之后可能还有“三底”、“四底”,乃至永恒的底部。历史是幸存者偏差的游戏,我们只看到了成功的刘邦、司马炎、李世民,却看不到无数在第二底后依然失败的人。。

三、在暴风眼中存活

历史映射到今天,对我们普通人而言,遇到下跌必须管住手,绝对不要盲目地寻找暴跌后抄底。

1. 放弃抄在最低点的幻想。陈胜吴广、董卓袁绍、翟让李密、李自成、北洋军阀……这些第一底的抄底者,勇气可嘉,但多数尸骨无存。在下跌趋势中,试图接住第一把飞刀是极度危险的。你需要的是敬畏市场,承认自己无法预测绝对的底部。

2. 训练识别价值的能力。当市场经历第一轮恐慌(流动性危机)和第二轮绝望(基本面质疑)后,你需要问自己的不是价格够低了吗,而是这个资产的核心价值改变了吗?行业的未来还存在吗?它是否成为了经过洗礼的必需品?

3.  活下去,等到双底确认。历史上抄双底赢家,都有一个共同特质:在前期保存了实力。散户最大的资本不是资金,而是持续的现金流和不在黎明前倒下的生命力。严格控制仓位,保留足够现金,让你有能力在真正的机会出现时,还有筹码可以下注。

4.  从趋势交易转向结构思考。 项羽是趋势高手,刘邦是结构大师。散户往往沉迷于技术指标的趋势,却忽略了市场生态结构、行业竞争格局、公司治理结构等更深层的变化。真正的“底”,是市场结构出清、新旧动能完成转换的节点。

四、最后

抄双底者得天下,传递的是一种关于时机、耐心与认知的古老智慧。在历史的巨浪和市场的狂潮中,唯有兼具深彻的洞察力、坚韧的忍耐力和在关键时刻敢于下重注的理性派,能穿越周期。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我们或许无法成为得天下的刘邦,但至少可以努力不做先驱的陈胜。理解规律,尊重周期,在自己能理解的范围内行动,就是平凡者的胜利。


%title插图%num

15年开始接触币圈和资金盘,也做过不少类似项目,有赚也有亏。例如多米、趣步、荣裕合、拳头科技、DFAI、益友荟等等。信息时代,值钱的不是信息,而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欢迎加我的知识星球,与我链接,共同探讨交流,一起学习思考。

在知识星球内,很多公众号文章里无法写出来的东西,我都会在知识星球里面知无不言、有问必答。

加入知识星球后,可享以下特权:

1、社群独家干货分享。 

2、一对一的橡木拆解指导。 

3、免费阅读所有被删除的文章、公众号付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