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股民的炒股日记
记录分享炒股历程

18.推演拉菲协议(LAF),最后如何崩盘?

拉菲协议(LAF)最近问的人很多,项目纯静态月化32%,稳稳运行了一年,币价每日上涨,模仿的项目也出了几十个,可谓如日中天。

但在盘圈混久了都知道,没有永远涨的项目,也没有不崩的盘子,都有生命周期,时间长短而已,最后终会归零。我一贯的态度是:但凡收益高到离谱,先别急着心动,先琢磨琢磨“这钱到底从哪儿来”。

今天就扒一下拉菲协议LAF的底,看看它的套路,推演一下它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崩盘谢幕。

一、拉菲协议(LAF)的核心玩法

先看它的玩法:

1.代币分配

总发行量131万枚(后续销毁至31万枚),76.34%(100万枚)注入 “LP底池黑洞” 并宣称 “永久锁定”,15.27%(20万枚)归交互合约(权限转让至死亡地址),8.39%(11万枚)给早期底池共建者(20个社区,每人投500U 得500枚LAF)。底池价值完全依赖LAF币价,而币价无任何实体资产或算法锚定,仅靠 “流动性规模” 支撑。

2.资金流转

用户捐赠1000U,通过交互合约获得500枚LAF+500U,再添加LP(流动性)进入底池,最终生成底池令牌选择复利周期。整个流程虽宣称“链上闭环、DAPP 仅前端”,核心还是“强制用户成为流动性提供者”,用用户资金构建 “流动性池”。

3.收益机制

静态收益:“纯静态月化32%”,对应质押周期差异化日化收益(1天0.3%、15天 0.6%、30天1.2%),以1000U质押30天为例,复利后预期得1430.26U,其中 75%(322.69U)为静态收益。但该收益主要来自LAF币价的增值或交易费,说白了还是靠新用户注入的资金对旧用户的补贴,若没有新资金买入LAF、补充LP,旧用户的复利收益只是账面上的LAF数量增加,实际USDT价值会随币价下跌蒸发。

动态奖励:收益的 5%(直推奖励)、20%(团队贡献奖励)。团队贡献奖励按总投入分级(S1至S5,总投入1万至100万USDT,每1000U赎回奖励从17.21U 增至86.05U),鼓励用户发展下线、扩大资金池,与传统资金盘的“层级奖励” 逻辑一致,只是用 “做市商”“团队贡献”包装。

4.交易滑点

买入滑点3%,滑点中0.5% 用于代币销毁(宣称“提升稀缺性”)、2.5%回流LP底池(“保障市场稳定”),利好流动性。

卖出滑点3%,滑点全部归项目运营资金,无任何回流LP或用户的设计。这意味着卖出行为只会消耗流动性、补贴项目方。

二、拉菲协议(LAF)的死亡螺旋

所有金融产品最怕的就是“挤兑”,挤兑一旦发生,LAF便会进入“赎回→币价跌→更恐慌→加大赎回”的死亡螺旋循环,具体场景可分为五阶段:

第一阶段:触发点,大资金套现或负面消息引爆恐慌。比如某S5级团队(总投入100万USDT)因察觉新资金注入放缓收益可能无法兑现,或者自己已经赚够,想要及时抽身,决定赎回50万USDT对应的LAF。其卖出行为需承担3%滑点(1.5 万USDT归运营),但大量LAF涌入二级市场,导致币价从100U跌至80U(跌幅20%)。社群开始出现“项目要凉”的讨论。

第二阶段:跟风赎回,中小用户恐慌抛售,流动性初显枯竭

大户撤资后导致币价下跌,质押周期较短(1天、15天)的中小用户发现有危险的苗头,开始集中赎回。此时买入量远小于卖出量,LP底池的USDT 流动性快速减少,原本看似很丰厚的6000万U的底池,3天内被提走1000万,流动性出现枯竭的趋势。其他团队长们即使试图通过底池黑洞锁定、共识充足的话术安抚市场,但用户更关注能否变现,恐慌蔓延。

第三阶段:流动性断裂,币价断崖式下跌

随着赎回的人越来越多,LAF的底池出现不足,未赎回的用户意识到无法变现,引发赎回恐慌,其他未参与的用户提醒身边人LAF是资金盘,不要再入场,这种挤兑一旦形成,便会彻底切断新资金来源。此时LAF币价在交易中暴跌至10U(较峰值跌幅90%),大部分用户的LAF币沦为账面数字。

第四阶段:复利机制失效,收益归零,底池沦为死池

用户质押到期后,如1000U质押30天得500的LAF,质押时币价是100U一枚,现在币价跌到10U,纸面值仅仅只有50U),与本金相比甚至出现亏损(扣除手续费后)。原本的月化32%收益变成零收益或负收益,用户持续赎回掏空底池,聪明的人放弃幻想,不再质押,仅专注于能否拿回本金。LP底池沦为死池,买入滑点2.5%回流LP,但无新用户买入,底池剩余的USDT被少数跑得快的聪明用户提走,最终底池仅剩下大量无人问津的LAF代币,价值趋近于零。

第五阶段:项目归零,运营停摆

运营资金因无卖出滑点收入而断流,DAPP无人维护而服务器关闭,即使用户想通过链上操作赎回,也因底池无流动性而无法成交,LAF被迫停止运营。LAF的崩盘还会引发市场对去中心化理财项目的信任危机,同类项目被用户集中赎回,导致小范围山寨币崩盘潮,部分用户因亏损严重选择报警维权,但因去中心化无明确责任主体,维权无果,去中心化的锅,终究得散户自己背。

三、最后

说到底,LAf的“去中心化”确实算是最近几年盘圈的一股清流。它所有规则写死在合约里,谁也改不了,没有操盘手卷款的风险,散户们会觉得只要有人买,就能一直玩,信任度很高。

去中心化玩法虽然模式先进,但也掩盖不了它的核心事实:没有新钱进来,这游戏就无法持续。有项目方的中心化资金盘,操盘手会主动跑路,崩盘是市场的自然反应。但去中心化项目的崩盘过程可能会更磨人,用户看着底池的U一点点蒸发,却无能为力。一旦新增用户乏力,有人开始大额赎回,项目也就进入了死亡螺旋。这个过程可能持续1-2周,也可能持续1-2个月,不明真相的用户会经历 “恐慌→抱有希望(等反弹)→彻底绝望” 的心理折磨。

最后提醒一句:遇到这种喊着“高收益、去中心化”的项目,一定要自己多想想它的底层逻辑。你以为你在赚快钱,其实你就是那波等着接盘的“韭菜”。一旦赎回引发币价下跌,死亡循环将不可逆转,项目最后沦为“死盘”。

以上仅作推演,目前未看到崩盘迹象,风控时间先看:2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