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股民的炒股日记
记录分享炒股历程

揭秘:“资金盘”如何套壳伪国企

在我们这片土地的商业语境里,国企身份始终是块金字招牌。它背后绑定的政策倾斜、信用背书和社会信任,让无数不明真相的群众趋之若鹜。

最近也是冒出了不少“伪国企”的资金盘玩法,村投公社、国域链科等等。其实回看历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红帽子企业到如今的伪国企骗局,套壳国企的玩法迭代了四十年,手段愈发隐蔽,坑也挖得越来越深。本质上,这都是一场围绕国资信用溢价展开的利益博弈,而散户往往是最终的埋单者。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骗术1

骗术2

一、历史溯源

套壳国企的玩法并非横空出世,其雏形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的红帽子企业。上世纪80年代,公司法尚未出台,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8人,民营经济缺乏合法身份。大批创业者只能挂靠国企或集体单位,缴纳管理费换取合法外衣,赚了钱归自己,亏了钱自行承担。这种戴红帽的做法在当时是无奈之举,甚至得到默许,成为民营经济萌芽的特殊土壤。

但随着市场经济规范化,红帽子逐渐退场,国资身份的信用价值却愈发凸显。银行贷款看背景、招投标设门槛、合作方认招牌,国企身份直接等同于低风险标签。当合规成本越来越高,部分人开始从挂靠转向伪造,套壳的性质从生存需要变成了欺诈工具。从1997年红光实业伪造合同欺诈上市,到如今假央企骗走百亿投资,玩法升级了,但利用国资信用套利的本质从未改变。

二、材料伪造 

最粗暴也最直接的套壳方式,就是伪造萝卜章。广东警方曾破获一起6亿骗贷案,犯罪嫌疑人伪造国有煤炭公司公章,用虚假交易合同骗取银行信任,仅凭国企参与的合同假象就轻松获批贷款。这类操作的成本极低,伪造一套公章和审计报告仅需数万元,却能撬动上亿资金。监管的形式审查漏洞是关键,工商登记只看材料齐全性,不核实真实性,给了骗子可乘之机。

这种玩法诈骗的2.0模式,不再满足于冒充子公司,是从根上伪造国企出身。直接虚构上级监管单位。2025年湖北随州爆出的158亿空天项目骗局,骗子就虚构了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经济发展中心作为顶层股东,通过三级股权嵌套,让空壳公司摇身变成央企子公司。

三、股权套娃

如果说伪造是硬骗,股权嵌套就是软套,这也是当前最主流的套壳手法。国企尤其是大型集团的层级之复杂,本身就为套壳提供了温床。之前的晋能控股集团,改革前管理层级高达7级,四级子公司都敢叫集团,形成集团套集团的奇观。骗子正是利用这种复杂性,通过三四层股权代持,让新公司在工商穿透中看似隶属于国企体系。

诸暨警方破获的案件极具代表性:犯罪团伙先控制20余家空壳公司,通过中介挂靠央企三级子公司,再以央企控股名义收购民企股权。从工商信息看,股权链条清晰可查,但实际是代持不控权,国企只收管理费,不参与经营,骗子则拿着国企招牌四处行骗。这种玩法的隐蔽性极强,连资深投资者都难辨真伪,等到爆雷时才发现源头都是假的。

四、中介搭桥

套壳生意能规模化运作,离不开中介机构的专业服务。这些中介号称混改专家,实则是资本掮客,一手对接想赚快钱的边缘国企,一手招揽急需信用背书的民企,形成完整产业链。北京就有中介报价明确:挂靠省级国企年费100万,央企三级子公司200万,一级子公司要价数百万,还能提供加急服务。

中介的操作流程已经标准化,先收意向金,再签股权代持协议,完成工商变更后收尾款。为了让骗局更逼真,他们会帮企业租用王府井核心地段办公,伪造上百亿资产的审计报告。更讽刺的是,他们还打着贯彻混改政策的旗号,把非法挂靠包装成国有资本入股非国企的合规业务。这些中介就像毒瘤,一边侵蚀国企信用,一边收割民企,最后把风险转嫁给散户。

五、监管漏洞

套壳骗局能得逞,国企内部的管控缺失也是难辞其咎。国资委多次强调要杜绝控股不控权,但现实中,很多国企对子公司的监管形同虚设。有的国企为了完成混改指标,对合作方资质审核流于形式。有的三级以下子公司自主权过大,管理层收好处费后默许挂靠。还有的国企为了账面好看,放任空壳公司并表,最终酿成风险。

苏州国资接盘ST博信的案例堪称教训。这家从红光实业演变而来的诈骗惯犯,历经8次更名,多次通过造假圈钱,最后以2.12亿市值退市,连一套写字楼都买不起。国资接盘时以为是救企业,实则成了30年烂账的背锅侠。这种接盘侠心态背后,是部分国企政绩导向压倒风险管控,给了套壳者可乘之机。

六、散户警示 

对散户而言,套壳国企的骗局最具迷惑性。国资背景从来不是保本承诺,套壳公司爆雷时,国企只会第一时间发声明撇清关系。

识别套壳国企其实有三个简单方法:

一看股权层级,央企三级以下、地方国企二级以下的子公司要高度警惕,毕竟晋能控股这样的巨头都管不好五级子公司。

二查实缴资本,多数套壳公司是“零实缴”,真正的国企子公司不会连注册资本都不到位。三做直接核实,登录国企官网或打总部电话,比看工商信息靠谱得多。

记住,真正的国企项目不会拉散户充钱投资,喊着国资背书、稳赚不赔的,大概率是陷阱。

资本市场从来没有“稳赚不赔”的神话,把国资背景当安全垫的人,最终都会掉进自己挖的认知陷阱里。在镰刀面前,所有的信仰都是待割的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