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投5万,APP就登不上了!”2025年初,北京警方接到多名中老年人报案,矛头直指一款宣称“参与国家扩大内需项目,月赚30%”的涉诈APP。随着侦查深入,一场境内外勾结的新型诈骗网络浮出水面——而揭开骗局的关键,竟是一名每条视频只赚100元的“演员”王某。
一、从短视频到跨省抓捕:16人诈骗团伙的覆灭之路
这起案件的侦破,始于2024年11月短视频平台上的异常信号。
🔍 线索浮现:虚假“新闻发布会”背后的猫腻
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监测发现,多个账号密集发布“国家政策解读”视频:画面里“工作人员”手持红头文件,宣称“民族资产解冻专项行动启动,扩大内需项目开放民间投资通道”,甚至现场摆拍数十万元现金,展示“投资者到账截图”。
更可疑的是,这些视频都指向同一款APP,声称“下载注册即可锁定分红资格”。警方迅速判定:这是典型的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且用上了短视频“场景化骗术”的新套路。
🎭 “演员”落网:100元一条的虚假证言
通过视频溯源,警方锁定了核心“演员”王某。经查,这名虚构“退伍军人”身份的男子,专门为境外团伙拍摄诱骗视频:对着镜头讲述“投资5000元月返1500元”的虚假经历,配合现金堆拍、伪造银行余额截图等戏码,每条视频获利100元。
顺着王某这条线索,一个分工明确的犯罪网络逐渐清晰:境外团伙发号施令,境内李某、田某等人组建“剧组+技术组”,美工伪造公文、程序员开发涉诈APP、演员拍摄宣传素材,再通过数百个账号在短视频平台扩散。
🚩 跨省收网:五省捣毁两大窝点
2025年2月,专案组兵分五路奔赴湖南、四川、广东、江西、江苏,同步开展抓捕行动。最终抓获李某、田某等16名核心成员,捣毁技术开发、宣传推广两个窝点,当场查获伪造的国家机关印章23枚、涉诈APP源代码17套,成功切断境内外勾结渠道。
二、拆解骗局新套路:民族资产解冻诈骗的“进化版”
相较于传统诈骗,这起案件的迷惑性更强,完美踩中了中老年人的心理弱点,其套路可总结为“三步洗脑术”:
1. 借“国家名义”筑信任
诈骗团伙深谙“权威背书”的重要性:
-
伪造“国家民族资产解冻委员会”公文,加盖虚假公章;
-
模仿新闻联播版式制作“政策解读”视频,甚至让演员穿仿制制服出镜;
-
编造“历史遗留资产解冻”叙事,声称“清末海外存款解封,需民间助力”。
这种“宏大叙事+官方包装”的组合,让不少老人误以为“参与的是国家机密项目”。
2. 用“小额返利”钓大鱼
一旦受害者下载APP投资,骗局就进入“养鱼期”:
-
首次投入1000元以内的,3天内必定返还10%-20%的“体验金”;
-
群内“托儿”同步晒出“5万到账截图”,营造“早投早赚”的紧迫感;
-
当受害者追加投资后,便以“会员等级不足”“需拉3人升级”等理由套牢资金。
警方在涉案APP后台发现,仅北京地区就有超2万名注册用户,其中60岁以上人群占比达78%。
3. 靠“跨境运作”逃打击
为规避侦查,团伙做足了“隐蔽功课”:
-
服务器架设在境外,核心成员躲在东南亚遥控指挥;
-
资金通过虚拟货币、“车手”取现等方式多层转移,单笔转账不超过5万元;
-
要求受害者签署“保密协议”,谎称“泄密将取消分红资格”。
警方提醒:警惕“短视频+国家项目”组合骗局
此类诈骗近期高发,骗子常以“民族资产解冻”“扩大内需”“乡村振兴”等政策为幌子,通过短视频场景化演绎增强可信度。中老年人尤其要注意:正规国家项目不会通过非官方APP募集资金,更不会要求“拉人头升级”。
三、湖南省委金融办紧急提醒:记住这3点,再也不上当!
结合此案及近期同类诈骗特点,湖南省委金融办与警方联合发布防骗指南,尤其要提醒家中老人:
✅ 三个“绝对没有”要记牢
- 绝对没有
“民族资产解冻”相关的国家项目,任何以此为名的都是诈骗;
- 绝对没有
“先交钱再领钱”的政策福利,正规补贴只会直接发放;
- 绝对没有
“保密参与”的政府工程,国家项目全程公开透明。
❌ 两类信号立即警惕
-
看到“结合国家政策”“民族资产”“高额分红”等关键词组合,直接划走;
-
对方要求下载非应用商店的APP、转账到个人账户,100%是骗局。
🆘 被骗后这样止损
-
立即拨打110报案,提供转账记录、聊天截图、APP截图;
-
联系银行冻结对方账户,若转账超24小时,提供骗子账户信息供警方止付;
-
保留所有伪造公文、宣传视频,这些是定罪关键证据。
小编想说:
王某在审讯时坦言:“拍视频时就觉得假,但没想到真有人信。”可现实是,这些粗糙的“暴富戏码”,正精准收割着缺乏信息辨别能力的中老年人。
转发这篇文章给父母长辈,告诉他们:天上不会掉馅饼,那些喊着“国家项目”让你掏钱的,全是骗子!
皆妙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