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市场态势:多空力量在关键点位形成动态平衡
截至2025年10月末,上证指数围绕4000点整数关口反复拉锯,成交量相较年中高峰有所萎缩。这一格局是政策预期、经济基本面、资金行为和外部环境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互为制衡的结果,市场在等待更明确的破局信号。

1. 政策托底明确,但效果有待数据验证
“十五五”规划纲要已于近期发布,明确了未来五年在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能源等领域的国家战略方向,为资本市场提供了长期且清晰的主线叙事。宏观政策层面,整体基调保持温和宽松:中国人民银行在三季度实施了0.25个百分点的降准,向市场释放了约5000亿元的长期资金,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充裕,DR007(银行间存款类机构7天质押式回购利率)维持在1.8%-2.0%的相对低位。然而,政策效力的传导仍需时间验证,尤其是在信用扩张方面,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数据显示,9月居民中长期贷款新增1500亿元,虽同比多增300亿元,但与历史高位(如2023年同期的2500亿元)相比仍有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房地产市场及大宗消费领域的信贷需求恢复进程依然缓慢。
2. 经济初现企稳迹象,但基础尚不牢固
最新的宏观数据显示,经济正在逐步探底企稳。9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回升至50.2%,时隔数月重返荣枯线以上,其中新订单指数从前值的49.5%攀升至51.0%,显示出工业生产端的边际改善。然而,内需不足的问题仍是当前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9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8%,虽较前值0.6%略有回升,但核心CPI同比仅增长0.6%,表明消费动能依旧偏弱。同时,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1.2%,降幅虽较前值-1.8%有所收窄,但这主要受到去年同期低基数效应的推动,企业整体的盈利压力并未得到根本性缓解。
3. 资金面:存量博弈特征明显,增量资金入场信号待察
当前市场资金面呈现出典型的存量博弈特征。沪深两市日成交额在8000亿至10000亿元人民币区间波动,较7月份1.2万亿元的高峰水平缩量约20%,反映出场外资金仍在观望,入场意愿不强。被视为“聪明钱”的北向资金在10月份累计净流入120亿元,但其流动呈现出高波动性特征(单周最高净流入80亿元,最低净流出30亿元),未能形成持续、稳定的趋势性流入。代表杠杆资金活跃度的两融余额维持在1.6万亿元水平,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约为2.5%,处于历史中性水平,显示市场情绪既不悲观也不亢奋。
4. 外部环境:压力边际缓和,不确定性犹存
全球流动性环境出现积极变化。美联储在10月的议息会议上如期开启了本轮降息周期,首次降息25个基点,市场普遍预期年内可能还有进一步的降息空间(或达50BP)。这有助于缓解新兴市场的资金外流压力。然而,美国9月核心PCE物价指数同比增速仍高达3.4%(前值为3.5%),显示其通胀粘性依然存在,未来降息的路径和节奏可能充满变数与反复。中美关系方面,双方成立“经济工作组”标志着沟通渠道的重建,关系出现阶段性缓和。但必须看到,在关键的科技领域,如针对先进芯片及相关设备的出口限制并未出现松绑迹象,这仍是悬在全球科技产业链上方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二、多维度分析与行情推演:政策与业绩的博弈主导市场
进入四季度,市场的核心矛盾在于政策的预期引导与企业三季报业绩的现实检验之间的赛跑。哪个因素能够占据上风,将直接决定未来两个月市场的方向和结构。
1. 政策维度:从“规划出台”到“细则落地”,催化剂正在酝酿
“十五五”规划的核心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与市场预期不同的是,相关领域的重磅政策并非在2025年底全新发布。实际上,指导性的纲领文件早已出台,当前阶段的重点在于政策的加速落地和资金的实质性投入。
科技成长领域:市场此前期待的《AI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指南》并非新文件。其核心内容源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在2023年10月联合印发的 《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 。该计划的目标年份正是2025年,当前已进入政策目标的攻坚和验收期。该计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中国算力总规模要超过300 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达到35%并要在存储、网络传输、东西部平衡等方面达到具体指标 。因此,四季度的关键看点并非新政策的出台,而是围绕实现这些既定目标的配套财政支持(如传闻中的“半导体设备研发补贴细则”)和重大项目的加速招标。这将直接利好CPO、液冷服务器、半导体设备等产业链核心环节。
稳增长领域:为对冲房地产下行压力和提振内需,市场高度关注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后是否会推出超预期的增量政策。可能性较高的选项包括发行“万亿级消费特别国债”,专项用于补贴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的以旧换新;或进一步加大对5G基站、充电桩、特高压等新型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2. 业绩维度:三季报验证分化加剧,聚焦“订单兑现”与“盈利韧性”
截至10月末,A股上市公司三季报已基本披露完毕。业绩成为检验“政策刺激→需求回暖→盈利改善”逻辑链是否顺畅的试金石,并直接导致了板块和个股走势的剧烈分化。
超预期与符合预期的领域:
– 新能源车产业链中游: 此前市场预期该领域将迎来复苏,但实际情况喜忧参半。当升科技作为三元材料龙头,其业绩表现验证了海外需求的韧性。根据其2025年三季报,公司Q3单季实现营业收入29.67亿元,同比增长49.54%;实现归母净利润1.92亿元,同比增长8.02%。这表明其在手订单充足,增长势头强劲。但值得注意的是,其Q3毛利率为12.05% ,盈利能力面临一定压力,与此前市场传闻的“毛利率环比改善3pct”的乐观预期存在出入。
– AI算力基础设施:市场普遍预期,受益于全球AI军备竞赛,产业链龙头企业订单饱满。例如,市场分析认为中际旭创(光模块龙头)已深度绑定微软Azure、英伟达GB200供应链,其800G及以上高端光模块产品供不应求,市场预期其Q3净利润同比增速有望达到25%。同样,市场预期新易盛(高速光模块)也获得了Meta等北美云厂商的大额订单,支撑其Q3营收实现环比增长。
业绩承压与不及预期的领域:
– 新能源车产业链上游:此前市场对容百科技(正极材料龙头)Q3业绩寄予厚望,预期其净利润将同比增长18%。然而,根据公司官方披露的2025年三季报,实际情况远逊于预期。公司Q3营业收入为27.37亿元,同比大幅下降38.29%;归母净利润更是录得-1.35亿元的亏损 。这一业绩暴露出行业上游在产能过剩和价格战背景下面临的巨大盈利压力,成为产业链分化的典型例证。
– 部分周期行业:受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高位回落影响,钢铁、有色等传统周期行业盈利普遍承压。例如,市场分析鞍钢股份Q3钢材均价环比下降约8%,其净利润可能出现同比40%左右的下滑。
– 部分传统消费:白酒行业内部也出现分化,部分区域性酒企由于渠道库存去化缓慢,三季报收入增速可能从二季度的5%放缓至2%,低于市场预期。
3. 资金与技术维度:震荡蓄势,等待量能有效突破
技术面关键点位分析:
– 强支撑位(3800点附近):该点位是2025年上半年的震荡区间上沿,同时,年线(MA250)也运行至3780点附近,形成了“平台+均线”的双重技术支撑。前期抄底资金和价值投资资金在此位置有较强的防守意愿。
– 强压力位(4200点附近):该点位是2024年12月市场反弹的高点,当时大量资金因“疫情后复苏不及预期”的逻辑逆转而被套牢。要有效消化4150-4200点区间的套牢盘,市场成交额需要持续放大至1.2万亿元以上,而当前8000-10000亿元的水平显然不足以形成合力突破。
增量资金潜在来源:
– 公募基金:虽然无法获得确切的待发基金规模数据,但行业报告和政策导向显示,公募基金作为市场“长钱”的来源,其发展受到政策鼓励 。中国公募基金管理的资产总规模已相当可观【三季度公募基金总规模突破了35万亿元,其中,所有股票型基金(包括新发和老基金)的总规模增长达1.14万亿元,成为市场规模增长最重要的动力】 ,且基金管理人普遍看好科技创新领域的长期投资机会 。若11月市场能够企稳回升,新成立的基金将加速建仓,重点配置方向预计仍是科技成长与高股息策略。
– 保险资金:目前险资的权益配置比例仅为12%,远低于40%的监管上限。在“鼓励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号召下 ,险资是未来最值得期待的增量资金之一。若后续出台实质性鼓励政策,有望为市场带来千亿级别的增量资金,其投资偏好将集中于高股息、低波动的蓝筹资产。
三、未来行情预测:震荡上行,结构性机会凸显
综合以上政策、业绩、资金等多维度分析,我们预计2025年11-12月A股市场将呈现“重心缓步抬升的震荡上行”格局。指数大概率在3800-4200点*的核心箱体内运行,年末收官时站稳4000点整数关口的概率超过80%。市场的整体性大牛市基础尚不具备,但结构性机会将异常活跃。
核心走势判断:
– 11月:市场将继续围绕三季报业绩进行“高低切换”和“优胜劣汰”。业绩超预期的科技成长股(如AI算力、半导体设备)和部分消费、医药龙头有望引领市场,带动指数尝试向上攻击4100-4200点的箱体上沿。但需密切关注成交量能否有效配合,若量能不济,则需警惕冲高回落的风险。
– 12月:进入年末,机构存在结账和调仓需求,同时银行间市场可能因跨年出现阶段性资金面趋紧,市场大概率进入震荡整固期。指数或将回踩3900-4000点区域以确认支撑,为2026年的春季行情积蓄能量。
主线板块与具体标的关注:
基于“政策与业绩”双轮驱动的逻辑,可采取“进攻与防御均衡”的哑铃型配置策略。
1. 科技成长(核心进攻,建议仓位40%)
– AI与数字经济:聚焦业绩确定性强、具备技术壁垒的细分龙头。例如,市场高度关注的中际旭创(光模块全球市占率领先,800G产品供不应求)和北方华创(半导体设备平台型企业,据传其刻蚀机订单在Q3实现环比高增长)。
– 高端制造与国家安全:关注受益于“十五五”规划和国家安全战略的领域,如航空航天(例:中航沈飞,市场预期其核心机型歼-20量产进度超预期)、军工电子(例:紫光国微,其FPGA芯片在卫星通信等新兴领域有望持续放量)。
2. 内需复苏与高股息(防御均衡,建议仓位60%)
– 消费与医药:在此前的业绩分化中寻找估值合理、经营出现拐点且受益于潜在政策刺激的标的。例如,市场预期泸州老窖等高端白酒龙头已完成渠道库存去化,Q3收入增速有望回升至15%以上;恒瑞医药等创新药企,其核心产品PD-1在医保谈判中降价温和,创新药收入占比已超50%,展现出较强韧性。
– 高股息资产:作为抵御市场波动的“压舱石”,重点持有现金流稳定、分红率高的标的,以获取稳定的股息回报。例如,工商银行(股息率高达6.5%,市净率仅0.5倍)和长江电力(水电行业绝对龙头,承诺分红率不低于70%,具备类债券属性,年化收益有望超过5%)。
四、风险提示
1. 国际地缘政治“黑天鹅”风险:若中东等地区冲突意外升级,可能引发国际油价剧烈波动(例如布伦特原油价格突破100美元/桶),这将严重冲击全球经济复苏预期,并压制全球资本市场的风险偏好。
2. 国内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风险:若后续披露的10月、11月宏观数据,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低于5%、工业增加值增速再度回落,将表明经济内生动能恢复受阻,可能导致市场信心二次探底,并拖累指数跌破3800点支撑位。
3. 产业政策落地不及预期风险:尽管战略方向明确,但如果针对半导体、AI等关键领域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具体配套政策的落地力度或速度不及市场预期,可能会导致相关科技成长板块出现“利好出尽”式回调。
(以上内容只供参考,不具股票买卖决策建议,风险自担)
皆妙笔
















